

前言:2009年,冯同学作为南京志愿服务基地的“明基宝宝”诞生于此。
2025年1月,这位16岁的少年携着对音乐的赤诚与对生命起点的眷恋,在父母陪同下重返出生地,成为基地钢琴志工队伍中的年轻一员。
在黑白琴键的跃动间,他不仅实现了音乐疗愈人心的社会价值,更以“出生地即服务地”的独特联结,完成了个人成长与公益实践的双重闭环。
感谢冯同学的来信
1缘分再续:十六年后的重逢
“我从五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一直坚持了十年,直到进入高中后开始了住校生活,我意识到我的钢琴技术可能会由于弹奏频率过低而渐渐生疏,甚至由于长期不碰而失去这个爱好。
这时我想起小时候,我在基地看到有志工在大厅的钢琴上演奏出美妙的琴声,十分向往,如今有这个机会,便申请了志工。每周末来这里,希望让大厅里洋溢着音乐。”
2褪去华服的音乐:从表演到陪伴
虽然先前有演出经历,但在最初的几次服务中,冯同学仍然有些许紧张,弹错几个音就会感到非常尴尬。但后来他也渐渐适应了这种服务方式:“我的演奏并不是个人名义的演出,而是为大家提供一种有音乐的氛围。”
随着服务时间的增长,他弹奏的曲目也做了调整——起初为营造曲目多样性,他选择了夜曲、奏鸣曲、练习曲等,包括一些难度较高的曲目,但后来发现高难度曲目由于练习不足不能保证顺畅,且有些曲目并不适合医院门诊大厅的氛围,“所以现在我的弹奏以相对安静的夜曲为主。”
3永不消音的和弦:温暖的多声部叙事
九十多天的钢琴志愿服务,让冯同学深刻体会到:“在基地做志工是双赢的——作为青少年,我需要去接触社会,积累阅历,而志愿服务社会正是最佳的方式。”
他意识到在公共场合演奏音乐需要考虑到场合与受众,而不是单纯满足个人的喜好。
同时,他也希望在医院流动的人群能够在焦虑和担忧的生活中听到优美的钢琴曲,从而舒缓情绪,愉悦身心!
*本期图文投稿:医务社工 周大双
期待来信
如果您也有关于公益、成长、疗愈的志愿故事想分享,欢迎将文字、照片或视频素材投稿给我们。
让我们以文字为弦,继续谱写更多关于爱与奉献的动人乐章——下一篇“志工来信”,期待听见你的声音!